由於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,校園生活佔據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,學校猶如一個封閉而小型的模擬社會環境,在學校內,青少年開始把注意力的重心從長輩移到同儕,一方面開始脫離兒童期的依賴,學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,一方面學習人際互動的社會行為,發展對異性的好奇、以及對親密關係的渴望。從本會針對全省國中生所做的問卷顯示,超過65 % 的青少年表示想要談戀愛,而首要的三個原因是:想要有人陪、有暗戀對象、好奇;而彙整不想要談戀愛的原因則是:爸媽不准、沒有喜歡的人、沒興趣。

筆者某次代表本會參加北市的校園平台會議,發現校園老師在討論青少年戀愛問題時,有種說不出口的尷尬、與不知如何啟齒的困擾。根據與會教師分享,學校的功能是教育學習,在考試升學的制度之下,無法打出『成績』的項目很容易自然而然被忽略不提;另一方面,站在家長的立場,也希望老師可以嚴加『管束』青少年的行為,使其可以專注在課業上,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男女朋友間的人際交往上,除對於學業成績無益之外,則是唯恐青少年血氣方剛、思慮不周容易出問題。

憑良心而論,學校並沒有不贊成青少年交男女朋友,但『教談戀愛』並不是學校主要的工作,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太多了,而面對『戀愛學』這一門大哉問,老師們自己或許也是這樣一路懵懵懂懂走過來,再加上面對家長、社會輿論的壓力,即使老師願意花時間多和青少年聊聊『戀愛經』,也怕顯得力不從心,不知從何說起。在這種『不贊成、不反對、不討論』的氛圍底下,青少年更不可能和老師開口談感情方面的問題與困擾,青少年一方面認為老師沒有辦法去體會自己的喜樂悲傷,一方面又擔心老師去和家長打小報告,阻隔自己好不容易萌芽的愛情。
相關的研究報告顯示,青少年傾向對老師與父母隱瞞其男女交往,或是在親密關係中所遭受的傷害,他們唯恐成為父母師長眼中『需嚴加管教』的對象,而失去自己的獨立性和『好學生(孩子)』的形象。

然而,今年二月中才在各大新聞媒體上,鬧的沸沸揚揚的新竹市棄嬰致死案,警方循線查獲的兇手竟然是校方眼中『交友單純、成績中上』的國三女生,問訊時,該生否認有過性行為,表示不知懷孕。另外,婦援會發現從去年12月校園霸凌統計中,發現50% 校園暴力起因於同儕間爭風吃醋、認為對方搶了自己的男女朋友,或是意圖勾引自己喜歡的人。而依據天下雜誌2009年的調查顯示,台灣地區15到24歲青少年自殺案件中,有將近40%的青少年因為情感問題、不知道如何解決而走上絕路,另外有20%的青少年則是因為人際關係問題而選擇結束生命。

從上述一連串的社會新聞中,我們不難發現,青少年親密關係議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去解決青少年戀愛問題,如何去教導青少年面對暗戀的無奈、談戀愛的快樂與失戀的痛苦,去體驗親密關係中的愛、恨、情、愁,去學習保護自己同時也保護所愛的人,並預防因親密關係而衍生出的青少年情緒、分手暴力、未婚懷孕等問題,是目前學校教育所需面對的一大挑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婦女救援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