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驚傳彰化縣一名十個月大的女嬰,在父母激烈爭吵後,慘遭父親丟入熱鍋的兒虐案例,滾燙的熱水奪去孩子平安長大的機會,更在大人心中留下遺憾的傷痕。但黃小妹妹並非特殊個案,根據兒福聯盟統計,光是自去年迄今,已發生29起重大兒少虐待案件,平均每月近2件發生,其中14個兒少死亡、15個兒少受到重傷,令人既心痛又不捨。如表一所示,自2005年迄今重大兒虐新聞案件數已累積至140案,造成68個孩子在虐待的陰影下喪生,其中又以2007年案情最為嚴重。

表一:重大兒虐新聞案件之歷年比較

年度

重大兒虐新聞案件數

兒少人數

2005

30

11人 傷24

2006

29

18人 傷17

2007

52

25人 傷31

2008

24

11人 傷13

2009年截至

419

5

3人 傷2

總計

140

68人 傷87

ü 重大兒虐新聞案件之加害者,婚姻狀況以離婚同居的比例最高

兒虐案件加害原因及對象,往往與家庭關係失調有關。兒盟分析兒虐加害者的婚姻狀況,結果發現,2008年有24%的施虐者為已婚,其餘皆屬婚姻狀態破局或不穩定,如離婚(33%)、同居(33%)及再婚(10%);離婚、同居者所佔的比例名列第一。生活事件的變化,可能促使家長的壓力上升,有研究[1]指出「離婚」僅次於伴侶死亡,是生活事件壓力指數的第二名;當家長忙著處理感情問題,身陷壓力風暴中,可能無暇或無力關心孩子的感受與需求,沒有以適當的方式來對待孩子,容易導致親子關係不協調,甚至發生施虐的狀況。

此外,2008年同居人施虐的比例更是近四年最高,從報載的嚴重案例看來,父母親的同居人與孩子無血緣關係,可能較不瞭解孩子,甚至不接納孩子,在親職觀念與管教方式上顯有偏差,問題值得關注。

 

ü 67的重大兒虐新聞案件,加害原因為家庭關係衝突或失調

去年一整年的重大兒虐新聞報載案例當中,六成七的加害原因為家庭關係衝突或失調,父母藉故孩子哭鬧難以管教,甚至是自身的感情紛爭,讓兒童的生存權益嚴重受損;其次為健康問題(33%),包括加害者罹患酒癮、藥癮或其他精神疾病,連帶波及到孩子。

是什麼問題讓施虐者痛下毒手?為什麼一個比一個更嚴重的兒虐案件不斷發生?台灣的兒童保護安全網,是出現什麼樣的問題?

 

◆兒保/兒虐高風險:目睹暴力兒少(目睹兒)

 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,居住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,兒童被不當對待的機會明顯增加。大約在30%-60%受暴婦女的小孩會經驗到情緒、性、身體的虐待或疏忽。然而因為這些兒少的身上並沒有明顯的傷痕,但是看不見的傷更痛。這群目睹兒不但被忽視,他們的處境更可能是下一位的兒虐受害者。更是兒虐案件中的最高風險群。

  以在黃小妹妹的個案中,黃小妹妹燙傷不治,然而留下的是黃小妹妹十多歲大的小姊姊,這位小姊姊從小在家暴環境中成長,妹妹又成為家暴下的犧牲者,目前姊姊雖然已被社會局安置,但是她心中的傷痕和陰影誰來關心?

 

◆ 兒保缺口:社區無責任通報制度

    據兒童局2008年兒保通報來源統計,來自鄰里的通報僅佔12%,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,讓生活與孩子最為貼近的鄰里、應該是孩子最佳守護者的社區,轉身變成冷漠的旁觀者?此外,兒福聯盟承接高風險家庭預防性服務亦發現(分析94~97年),來自鄰里通報的比例僅佔1.7%,相較於其他如教育單位(54%)、社政單位(20%),台灣的鄰里社區的兒保網路仍待加強。

 

◆ 兒保缺口:藥物、酒精濫用,讓爸媽成為不定期炸彈

    像黃小妹妹被喝的爛醉的親生父親丟到滾燙熱鍋中的人倫悲劇,不過是冰山一角,據95年底兒童保護工作施虐原因係酒藥癮的人數(含兒保與高風險家庭),全台至少有3000名兒童,因照顧者濫用酒精或毒品,而使得人身安全、身心發展與生活照顧飽受威脅。

    藥物、酒精濫用會使家長的衝動控制能力減弱,使得虐童行為出現的機率增加許多;研究指出,家長本身有酒藥癮,其子女被虐待的機率是其他兒童的三倍,被疏忽的可能性更高達四倍。

 

   根據以上兒保工作的兩大嚴重缺口,兒盟及婦援會也提出沉痛的呼籲:

社區有責~積極推動兒少法第三十四條修法

    兒福聯盟與婦女救援基金會極力主張兒少法第三十四條應修法,將兒虐通報責任納入鄰里長、社區幹事,以建構更完整的兒少保護網。因為鄰里長、社區幹事身為政府聘用的公務人員,又肩負最貼近社區民眾需求的重要角色,掌管社區大小事的重要鄰里人士,不應該在這場兒保防衛戰中缺席。

 

社政單位有責~全面檢討戒治政策,先救爸媽才能救孩子

   雖然社政單位不斷致力於兒童的生活安頓與保護,但只要成人的酒藥癮問題沒有根本解決,兒童仍是酒藥癮問題的間接受害者。檢視國內的戒治政策,衛生署為戒毒的主責部門,然而,在其組織架構中,卻找不到負責推動成癮戒治的主責單位。而在戒癮的醫療環境方面,醫療費用昂貴、可近性低、且只著重在生理脫癮的部份。美國國家藥物戒治研究所(NIDA2006)曾提出「多元藥物濫用戒治模式」,包含兒童照顧服務、職業服務、心理健康服務、教育服務等。顯示戒治政策不該治標不治本,應該提供全面性的措施,才能真正有效協助成癮者完成戒治。

 

匹夫有責,搶救下一個瀕臨暴力威脅的黃小妹

   「兒虐滾水,誰來降溫?」在所有社會大眾齊心盼望受燙女嬰脫離險境的同時,更期待這一鍋滾水可以喚醒政府相關單位加強酒藥癮戒治服務,推動修法強化社區鄰里長的通報責任,除此之外更要呼籲每個民眾通報意識與責任,唯有每個人都負起保護孩子的責任,才讓預防下一個黃小妹妹悲劇的發生、才能搶救每個台灣瀕臨暴力威脅的無辜孩童。

   若您週遭的孩子有以下徵兆,請您多加注意並撥打婦幼專線113通報

1.    孩子曾經看到或聽到父母; 親子爭吵與肢體暴力的狀況。

2.    孩子會有自我傷害或企圖自殺的言語或行為。

3.    孩子出現一些生理症狀,如嘔吐、頭暈、失眠、做惡夢、尿床…

4.    孩子反應出焦慮或害怕、沒安全感、自卑、自責、情緒起伏較大、或情緒無法控制的情形。

5.    孩子對同學或兄弟姊妹甚至使用暴力行為或言語上的傷害。

6.    孩子出現自暴自棄或是用強烈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。

7.    當他看到或聽到與暴力有關的事情,情緒反應會特別強烈或對突發的事情、聲音反應激烈、敏感。

8.    孩子比同年的孩子有過度早熟或忍耐、膽怯、退縮的反應。

因為您的一通電話,將可挽救一個無辜的生命。

 

 



[1] 「壓力與疾病」,蔡宗晃醫師著,研習論壇月刊(理論與實務)第69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婦女救援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